国产自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日本区二区三区免费,爱浪直播app个人主页,免费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厚植巴渝綠色本底 重慶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

2024-09-12 06:23:28 來源: 華龍網-重慶日報

QQ20240912-062217

奉節縣三峽之巔景區,游客在觀景平臺欣賞雄偉的三峽風光。(重慶日報資料圖片)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不久前,重慶后科環保有限責任公司接到了綦江金釵湖水庫工程的環評業務,需要獲取相關監測數據。此前,該公司需自行開展監測,耗時超過20天,如今通過市生態環境局自主研發的“環評監測數據一鍵查”系統進行查詢,24小時就可獲取相關監測數據。

“環評監測數據一鍵查”系統打通數據信息壁壘,將國控、市控環境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站點的監測數據與全市工業園區的環評質量監測數據有效整合至數據庫內,統一申請入口。

目前,該系統已免費提供16.3萬條有效的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累計為 468個總計投資金額300.6億元的建設項目免費提供環評監測數據,累計節省時間2340天,降低成本1500萬元。

如今,重慶正著力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

夯實綠色根基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

2020年,重慶印發“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將全市國土空間按照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大類,劃分為785個環境管控單元,明確各類空間的責任主體、管控措施等,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格局。《重慶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調整方案(2023年)》又將全市環境管控單元優化調整為818個。

如今,在區域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等方面,重慶各地都將環境管控單元及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作為重要依據。

比如:長壽將生態環境管控要求與國土、產業等各類規劃充分銜接,將識別出的碳排放重點領域、行業與環境管控單元進行適配性分析,并科學調整、整改;在北碚金刀峽鎮,一個養殖產業項目原本選址在此,在項目環評報批前,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發現該項目部分建設范圍與生態保護紅線重疊,立即協助企業優化項目建設方案。

重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

近年來,重慶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累計出臺200余個改革成果文件,為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2018年,重慶開始探索長江生態檢察官制度,整合刑事檢察、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發揮一體化辦案優勢,加強長江流域重慶段生態環境保護。

聚焦河流突出問題,重慶連續多年發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聯合簽發的市級總河長令,在全國率先建立三級“雙總河長”架構,建立了市、區縣、街鎮、村(社區)四級河長體系,實現全市每一條河流每一座水庫“一河一長”“一庫一長”全覆蓋。

重慶還在全國率先啟動林長制試點,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網格護林員”的林長制責任體系日趨完善。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根本在制度保障。

重慶印發了《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辦法》及《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督察實施細則(試行)》等相關規定,推動重慶市各級各部門及干部生態環保認識更深刻、作風更務實、行動更有效,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重大責任。

近年來,一系列制度舉措落到實處,重慶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夯實綠色發展根基,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織密綠色網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明確立下規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緊接著,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污水管網加速建設、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十年禁漁”扎實推進、在全國率先建立三級“雙總河長”和四級河長體系……一項項舉措對癥下藥、系統施治。

今年1—8月,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8.6%,全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長江干流重慶段魚類資源量總體呈明顯上升趨勢,較禁捕前增加47種,達到93種。

川渝山脈相連、水系同源,河流相通、生態相依,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

兩地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達81條,流經100多個地市和區縣,總長1萬多公里。

2020年,川渝攜手設立全國首個跨省市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統籌協調川渝同步開展河湖治理規劃、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各項工作。

4年來,得益于川渝兩地聯防聯控、共建共享,跨界河流水環境質量、河流面貌持續改善。

川渝還共建“無廢城市”,聯合發布了全國首個跨省域“無廢城市細胞”建設管理規程、評估指南和評估細則。

為共同推進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川渝還在全國率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目前該制度已延伸到滇黔川渝湘豫等6省,并入選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雙城經濟圈18條經驗做法之一在全國推廣。

重慶正以制度為基礎,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織密綠色網絡。

比如,《大渡口區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監管機制改革試點方案》首次落實土壤污染修復項目安全監管責任、明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分級分類管理流程、形成多部門聯合監管新局面;璧山在全市率先試行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將全區鎮街及相關部門分為三組進行考核,并以空氣質量月報、年報排名為獎懲依據,排名靠后的單位需繳納補償金獎勵排名靠前的單位,獎懲金最高可達10萬元。

近年來,重慶牢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九治”,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城鄉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呈現出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巴渝風貌。

構建生態經濟體系

激發綠色活力

9月的縉云山,林海蒼茫、奇峰聳翠,訴說著“兩山”的發展故事。

曾經,由于無序開發、管理滯后等原因,縉云山出現了居民私搭亂建、違規經營農家樂及酒店、“蠶食”林地等問題。

2018年以來,縉云山生態整治累計拆除各類建筑物和構筑物62萬平方米,269宗突出環境問題全部清零。同時,探索生態價值轉換機制,近3年,導入溫泉度假、精品民宿、生態農業等產業,實現縉云山片區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9.5%。

如今的縉云山,山清水秀。坐擁綠水青山的村民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重慶以改革之力,探索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好生態、好山水成為“有價之寶”。

近年來,重慶不斷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推動林業碳票交易、排污權交易等。

北碚在全市范圍內率先開展GEP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構建科學合理的GEP核算指標體系,全面啟動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即EOD模式)試點工作,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開發相結合,實現縉云山生態環境資源化、產業經濟綠色化,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今年5月,重慶公交集團推出低碳惠民新舉措,市民可以通過“碳惠通”小程序直接掃碼或綁定公交卡乘坐公交車,“碳惠通”平臺自動量化其減排效果后給予碳積分,再用碳積分到平臺積分商城兌換公交券,引導市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截至目前,“碳惠通”平臺已登記177家企業,進行碳惠通核證自愿減排量(即CQCER)登記約200萬噸,累計交易量約483萬噸,交易金額約1.3億元,平臺個人端注冊用戶超過250萬人,累計搭建低碳應用場景近20個。

2022年8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委印發《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標志著重慶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正式啟動。

截至2024年上半年,重慶綠色貸款余額超7600億元,同比增長約22%,綠色貸款余額占全市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約13%。其中,取水權質押貸、碳排放權質押貸、轉型減碳貸等創新產品累計發放超160億元。

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責任編輯:張炬